浮光掠影看日本--龙岩市高级中学 张茂林校长
今年八月中旬我随福建省教育代表团踏上了日本,参观访问了日本的一些学校、政府机关、老人福利院和自然与人文景点,现把行程中的一些所见所闻撷取如下:
一、日本人的节约与精明 日本由于缺乏资源,因此他们十分珍惜任何点滴的资源。譬如在日本机场使用的登机牌,四分之一的印有座位号的票根撕给旅客,另外四分之三则由机器回收,回收以后再做成可分解的纸张,提供给酒店和公共厕所使用,而我们中国刚好相反,四分之三的票根留在旅客手中。一张登机牌的重量约8克,日本收回6克,中国则收回2克(且由人工回收,也不知收回以后作何处置)。如果每天出入境人数按10万人计,日本收回1200斤,中国则只收回400斤。中国进出港人数数倍于日本,日复一日,其数量是惊人的。以海南的海口美兰机场为例,今年十月八日全天计划航班架次为187架,其中补班26架次,进出港旅客2万人,回收登机牌仅为80斤。又比如住日本的酒店,卫生间的洁具用品也尽量节俭。一次性提供的牙刷比我们最小的儿童牙刷还小。牙膏也刚好够用一次,牙膏管则为姆指般大小。手持电吹风只有按住开关才能使用,一松开就断电,做到了尽量节电。使用马桶一般不需要厕纸,用的是微电脑控制,水柱冲洗、热风烘干均由电脑控制,即使要用,那种厕纸也是可以分解的,完全不用担心下水道堵塞。日本酒店客房不设双人间,均为单人单间,但面积很小,大约六平方米,可是功能设施齐全,甚至熨平衣服的双层夹板都配好。房间虽然小,却很舒适,不铺张但又注重细节,这大概是日本人的精明之处。
二、日本人的守纪与服从 日本人遵守规则的意识从交通出行可见一斑。接送我们的车辆是九座的面包车,司机导游是当地的华人社团安排的,每到一地,原来乘坐的车就还给租车行,然后再租另一部车前往下一目的地,司机也换,有点像接力接待。在我们走了两千多公里的行程中,司机没按过一次喇叭,哪怕是连续转弯,这其中的道路多数为类似于我们的国道。为什么不按喇叭?因为没有谁会超车,所以完全不用担心对面突然会有车拐过来。沿途也没看到什么交警,全部行程没有看到一起交通事故。据说日本汽车的保有量是世界最多的国家之一,但却不太拥堵。哪怕是在东京也极少发生拥堵。这里除了日本人有很强的遵守规则意识外,也和他们的信号灯控制有关。在日本的城市里,街道纵横交错,隔两三百米就会出现十字路或者丁字路。按我们中国的道路设计,有路口就要设信号灯。红灯停绿灯行,这样一来,不仅车速慢,而且走走停停,极易造成堵塞。在日本却不是这样,在直行的道路上,当绿灯亮时,所有道口的绿灯都亮,这样,车速就可以提高到80公里左右,很快就越过了几个街区,反之,红灯亮时所有的红灯都亮,行人就可安然横穿斑马线。当然,这里的关键问题是,行人也要有规则意识,不会乱闯红灯。乘日本的新干线火车,上车前也是川流不息的人群。但一旦列车停稳,旅客一定是先下后上,决不争先恐后,大家都规规矩矩排队候车。从这些细微处看,日本人的规则意识是值得称道的。
三、日本人的环保与整洁 初到日本,可能最大的感受就是干净。从乡下到城市,到处都如水洗过后的干净。天是蓝的,山是绿的,水是清的。只要有空置的地方就有花草树木。据说在日本,树木是一棵也不能砍的。所有的木材都进口,所以全日本除了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,其他可以绿化的地方都绿化。因为植被覆盖率极高,所以沿途所见,几乎未见粉尘,汽车也就不要冲洗。在日本,根本就没有一处洗车场。汽车外观如果略有些脏,加油站的加油工可以很麻利地不到3分钟就把车子的外观擦得干干净净。虽然有的日本酒店是临海的,但海水一样清澈见底,鱼儿成群,看不到酒店流出来的些许污水和油渍。日本的富士山是日本的标志,也是旅游胜地,车行到半山腰,就不得再前行,如果还要再往上走,虽然有公路,但也只能步行8小时才能到达景点核心区,因为富士山在日本人心中是圣洁的,容不得任何的污染。日本的内陆河也是清澈的,沿岸五公里内都不能设立开发区、工业区。日本的寺庙是日本建筑的奇葩,非常精美和宏伟,寺庙内不准烧香,不准放鞭炮,自然也就没有污染。参观日本的学校,进了大门就要换拖鞋,校园里到处都干净有序,这不仅省了众多清洁工的开支,也培养了学生的养成习惯。正是这些点点滴滴,才使国民的素质不断增强。也正是全民重视环保,才使得人与自然、人与动物可以和谐相处。在奈良的东大寺,草坪上到处都是驯鹿,游人尽可以和它们近距离接触,抚摸它们,孩子甚至可以和它们喃喃细语,非常和谐,其情其景,其乐融融。
四、日本的停滞与浮躁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边的太平洋上。国土面积37万多平方公里,相当于两个江西省大,人口约1亿4千万。由于八十年代日本楼市泡沫的破裂和近年的金融危机,日本的经济至今还在缓慢恢复中。最明显的外表特征是城市建设了无生气,除东京外,城市街道的电线杆林立,电线如蜘蛛网般横七竖八。农村人口锐减,村舍很少看到有人进出,显得十分宁静甚至有些凋零。我们参观了一所农村中学,校舍设施齐全,本可以容纳900多个学生,现在在校生只有300多人。年轻人大都离开乡村前往大城市谋生,留下来的多为老人和小孩。说到老人,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,普通老人的晚年是不幸的甚至凄凉。比如开出租车的,几乎都是老年人,许多还是白发苍苍的。在日本,出租车司机的收入是比较低的,年轻人都不爱干这行,这正好迎合了没有买社保基金老人的需求。又比如商店的收银员,我们看到许多驼背的老太婆在这样的岗位上,默不作声地干活。另外,在东京的银座,看到一位又矮又瘦的老太婆匍匐在地上,给行人擦鞋,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成鲜明的反差。此外,日本的物价有些是很高的,比如停车费,一小时以内的停车费约合80元人民币。吃的也很贵,一碗面大约也要80元人民币。住四星级酒店,一个标间约合800至1000元人民币。有的也便宜,如97号的汽油,每升大约13元人民币,从他们的收入比看,是我们的6至8倍,而汽油价仅是我们的一倍,应该也算是便宜的。日本的结构性高物价,是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。反观中国,据一位日籍华人导游告诉我们,她每年回上海两次,每次回国,都诧异于中国的发展速度,用她的话来说,就是生机勃勃,日新月异。在日本人看来,中国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,会令人生畏。中国的飞跃与日本的停滞,确实在国民间产生了复杂的感情。 说到日本的浮躁,主要表现在都市的夜晚,而表现的主体为年轻人。导游告诉我们,中日两国年轻人如果作一个比较的话,中国人的勤劳刻苦,远甚日本人。日本的一些年轻人在30岁以前是没有人生目标的。许多人陶醉在灯红酒绿下,还有的通过飚车来寻求刺激。在日本,摩托车是可以上高速公路的。我们时常看到成群结对的日本年轻人骑着大马力的摩托车呼啸而过,那种左冲右突的景象令人不寒而栗。从这个角度上看,由于年轻人主导着国家的未来,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,中国将会变得越来越强大。这次钓鱼岛撞船事件,我们领导人表现出的强硬姿态,其背后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大体现。
五、几点启迪 到日本参访,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,但所见所闻,还是有些感想的。日本的一些做法,有些可以借鉴,有些值得学习。站在龙岩的角度而言,笔者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思考: 一、龙岩的建设定位为发展循环经济,构建生态型经济枢纽。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,以减量化、再利用、资源化为原则,以低消耗、低排放、高效率为基本特征,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经济发展模式。在这方面,日本已经走到我们前头,如前所述,“票根”例子,日常生活用品例子,都是我们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好诠释。发展循环经济,其实就是发展低碳经济,我们的产品、企业、服务、社会等都可以从中借鉴。 二、龙岩中心城市的交通拥堵情况日趋严重,其原因是多方面的,但红绿灯过多,信号控制不合理也是其中原因之一。笔者曾驱车路过溪南南路,当车子途径莲东小区与林保厂十字路口时遇上了红绿灯,车行不足百米至溪南桥头时又遇红绿灯,过了桥如果稍慢些,红灯亮时又要在桥头等待。笔者认为,对直行路上的红绿灯设置,也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,红灯亮时所有道口都红灯亮,反之亦然。这样可以减少塞车,加快车流的畅通。龙岩大道、龙腾路为直行路,不妨先试试。 三、笔者有机会参观了日本大阪的一所老人福利院。这是一栋占地一千平方米的七层建筑屋。内设单人房28间,双人房8间,四人房12间,可以容纳92位老人。由企业投资,政府补贴建设,选址在城里,据说这样的好处是便于老人的亲属前来探视,建在城郊或城外的老人福利院就没有这样的便利,亲属自然就疏远了对老人的探视。这所福利院的设施设备叹为观止,食堂、寝室、多功能室、楼顶花园,医务所、浴室等一应俱全。尤其是浴室的设施,采用全电脑控制,对全瘫老人洗身,有特制的洗身床,可谓照顾得体贴入微。福利院的管理为全封闭。电梯也是特制的,凭磁卡上下,只有管理员才配,老人是不发的。因为这栋楼里住的多数是痴呆的和瘫痪的,为了防止老人走失,这样的设置是必要的。至于收费标准,据说只要把老人的养老金全部交付给福利院就行了,不足的部分由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后进行补贴,同时也接受社会捐助。由于老人进了这样的福利院后完全没有后顾之忧,亲属也非常放心,所以许多老人都渴望能住进去,可惜僧多粥少。据说该福利院建成后,居然有3000多人报名要去,可见需求量是很大的。联想到近日看到的《闽西通讯》2010年第十期的封面“福利中心”照片,可谓漂亮气派,但是占地105600平方米,老人床位却只有1100个,与日本的一千平方米容纳92位老人相比,显然他们的土地利用率更高,管理也更加高效。笔者认为,老人的生命虽然已是夕阳,但建设老人福利事业却是个朝阳产业。希望有实力的企业家去看看日本的福利院,参仿他们的模式经营,应该会取得慈善和赢利的双赢。据资料显示,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有1.67亿。中国正朝着高龄化、空巢化、失能化转变。另外,城市老人的幸福感不足五成,农村的大约三成,55岁以上老人的自杀人数每年超过10万。加快建设老人福利院,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。政府要有持续的规划,不可一蹴而就。 四、中日互为近邻,撇开政治层面不谈,中日民间交往应该扩大。到日本参访,当地老百姓对华人并无敌意,况且日本现在当用汉字还有1千多个,许多意思也猜得出来。所以在日本期间,似乎没有距离感和生疏感,这就有了交往的基础。笔者所在的学校今年十月迎接了日本教育界的客人,我们签订了本校与日本大阪市村上学园高中互派留学生的协议,开创了我们闽西高中教育国际交流的先河,受到有关部门的称赞。笔者认为,有条件的学校或单位都应该加大国际交流,要敢于走出国门,学习、借鉴外来文化一切能为我利用的东西。在我们构建龙岩成为“闽粤赣边联结沿海,拓展腹地的生态型经济枢纽”的今天,我们更应该要有海派眼光和国际视野,奏响大飞跃、大发展的美妙音符。 2010-10-26稿
|